不同的抑郁症患者有什么共性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抑郁症也被越来越多人关注。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了解抑郁症,觉得抑郁症离自己很遥远。
然而,也许身边的人就在经历着抑郁症的折磨或者出现了抑郁症的征兆,哪些人容易患上抑郁,抑郁患者又有什么共性?
1.苛求万事如意的心态
抑郁症患者常常期望自己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心情愉悦,工作顺心,生活有意义等),并且这种过度的期望表现得十分强烈、明显。这种希望自己万事如意、毫无优虑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很自然的,如果能够把这种期望转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动力,也有其有利的一面。然而,一旦这种期望落空,便很可能陷人抑郁的深渊。因此,这种意愿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与现实不符、十分牵强的幻想。
2.否定当前状态下的自我
处于健康状态下的人们一般都能够承认并且很自然地面对这样的现象,即自己良好的状态和状态不佳都是自己本身的表现,是属于自己的。但是,与此相对的是,抑郁症患者却认为——在抑郁状态下的那个人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不可能那么糟糕的。
一旦出现状态不佳的情况就会出现自我否定的倾向,意志减弱,情绪低落,心情也会更加忧郁。这便会导致加深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3.高标准的自我要求
抑郁症患者把状态良好时候的自我形象定位为自然的、正常状态下真正的自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那种状态不佳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我。即使有人开导“那只是自己期望过高”的心态引起的,他们还是会坚信自己只是“希望成为普通的、真正的自己,那不是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4.时间的分段化
抑郁症患者一旦进人抑郁状态,就会死盯状态不佳时的自我表现,担心自己可能会永远地处于这种抑郁状态之下。
其实,身心状态变化就好像波浪一样,有高峰也有低谷,这些都是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很多个体只是把目光聚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然而个体一旦出现这种时间分段化倾向,其视野也就会变得非常狭窄。
5.期望与对象的一体化
前面讲到抑郁症患者期望自己的一切都能够顺利进行。其实,他们同时也希望与自己相关的周围状况、自己所依籁的对象都能够处于良好的状态.与自己依赖的对象或周边状况融为一体。因此,在对象失去(在讲述状况因家的时候所列举各种情况下的分离或丧失)的时候,就有可能觉得仿佛失去了自我。这属于抑郁症中的自恋性对象选择,这种心态的人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也缺乏适应能力。
6.过度适应
“如果我不能够与他们(周围的健康者)相处融洽,就不可能让他们对我好。但是,如果不在他们面前装成正常人一样,那根本不可能有交流。”这与第5点存在某些联系。很多的抑郁症患者都会回避与周围的人们产生对立,发生冲突,强迫自己去适应他们。所以,他们常常由于强迫自己去适应他人而增加自己的身心压力。
7.“患病意识”的积累
如果抑郁患者反复出现抑郁状态,就有可能增强他们对“自己患病了”的潜意识暗示。结果哪怕出现一点点异常情况,就会引发他们患病的潜意识,始终处于对自己患病的担忧之中。认为自己这种性格的人天生就容易忧郁,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很难从抑郁症走出来。
症状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与心理咨询人员见面的通行证,还是帮助自己重新认识自己问题的信号灯。不要担心,只要你有求治的意愿与动机,配合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最终都会走出内心的阴霾。